端午节
每年农历五月初五
又名端阳节、午日节、龙舟节等“端”古汉语有开头、初始的意思称“端五”也就如称“初五”
因仲夏登高,顺阳在上,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
故五月初五亦称为“端阳节’
端午|起源
纪念屈原
屈原,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。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却遭到人反对与陷害而去职流放。公元前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。国破家亡,屈原心如刀割,于五月五日,在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身死。
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,却打捞不到,后将食物丢进江里,喂鱼龙虾蟹,如此屈原的身体在便不会受到伤害。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;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
端午|民间活动
划龙舟
划龙舟历史悠久,自古流传,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,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,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。传出国外后,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。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,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。
吃粽子
端午食粽,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。粽子,属籺的一种,古称“糉”,又称“角黍”、“粽籺”、“筒粽”等。主要材料是稻米、馅料和箬叶(或柊叶)等。其由来已久,花样繁多。粽籺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
悬艾叶、菖蒲、蒜头
艾、菖蒲和蒜被称为“端午三友”。南北朝时,端午又称为“沐兰节”,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。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,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,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,再粘贴艾叶於其上。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,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。
江南地区,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,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。通常是在节前,便把菖蒲切碎,伴上雄黄,浸入酒中,节日便可饮用。
射柳
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——射柳。据说,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,一直延续至清末。
打马球
打马球,也是端午之戏之一。马球,是骑在马上,持棍打球,古称击鞠。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。
采药
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《大戴礼》记载的古俗。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,而是菊科的佩兰,有香气,可煎水沐浴。后来一般是煎蒲、艾等香草洗澡。
采茶、制凉茶
北方一些地区,喜于端午采嫩树叶、野菜叶蒸晾,制成茶叶。
“驱除”五毒
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(蝎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)出没之时,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。
饮雄黄酒
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,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。雄黄是一种矿物质,俗称“鸡冠石”,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,并含有汞,有毒。一般饮用的雄黄酒,只是在白酒或白酿的黄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,无纯饮的。
挂艾草与菖蒲
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,来源亦久。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。“艾”,又名家艾、艾蒿,它的茎、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所产生的奇特芳香,可驱蚊蝇、虫蚁,净化空气。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是提神通窍、健骨消滞、杀虫灭菌的药物。
吃五黄
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“五黄”的习俗。五黄指黄瓜、黄鳝、黄鱼、咸鸭蛋黄、雄黄酒。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。
挂艾草与菖蒲
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,来源亦久。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。“艾”,又名家艾、艾蒿,它的茎、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所产生的奇特芳香,可驱蚊蝇、虫蚁,净化空气。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是提神通窍、健骨消滞、杀虫灭菌的药物。
吃茶蛋
江西南昌地区,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。
吃打糕
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。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。打糕,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,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,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。
最后,
小编在这里祝大家:
端午安康!
编辑:宣传部安宇霞(见习)
排版:宣传部安宇霞(见习)
审核:赵湘
?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