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来自网络)
端午,风来蒿艾气如熏
文\宁眸
“端午时节草萋萋,野艾茸茸淡着衣。”端午节这天,乡下的老婆婆们起得比平常要早,赶着去田角地头割回一大捆带着露水的艾蒿,再走几里路挑到农贸市场,扎成五毛、一块的小把,坐等人们来挑拣。城里女人们,被新鲜艾蒿的香气牵了手,一早起来就急匆匆地奔向农贸市场,无需讨价还还价,几分钟后,到处都是手持艾蒿的人……
(摄影:文野)
据说端午插艾的习俗起始于唐朝的黄巢起义,义军军攻打中原,当地官员动员老百姓逃离家园,谣传说“黄巢隔山摇刀,人头落地!”。五月初五这天,人们听说黄巢大军马上要到,吓得纷纷逃命。有位背着大孩子、牵着小孩子的大嫂,因为小孩子走路慢,娘儿三个渐渐地落在了队伍后面。这时候,一个黄衣人经过,好奇地问她:“大嫂,小孩子走路慢,为什么不背着?大孩子走路快,为什么要背着?”妇女说:“大孩子是嫂子的遗孤呀!”黄衣人被她的忠义和善良感动了。望了望四周,发现路边长着许多艾蒿,就对她说:“大嫂,你不要逃了,回家在门上插上艾蒿,黄巢大军来了就不会对你怎样了!”。话一说完,黄衣人就消失不见了。妇女以为遇见了神仙,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村里的其他人,于是家家户户停止逃难,改为在门上插艾蒿。果然,黄巢大军并没有为难他们,还派出军医给村人医病。虽然后来大家明白了妇女当时遇见的黄衣人其实是黄巢军的谋士,不过,人们还是将端午插艾蒿的习惯延续了下来。
(摄影:文野)
赣南人是南迁后的中原人,千百年来延续着中原人的习俗。每年端午节,除了家家户户做粽子、赶到江边看龙舟外,在门框上插艾蒿也是最重要的事。尽管人们常常让蒲昌、桃树枝等与艾蒿组合,但女人们知道,蒲昌、桃枝可以不买,少了艾蒿则必不可少。
(摄影:文野)
倘若能亲自去割艾蒿,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。在赣南,艾蒿并非稀罕植物,田间地头到处都有艾蒿的身影。如果说春天做艾米果的艾蒿是小鲜肉,那么端午的艾蒿就是老腊肉了。这些春天嫩得出水的艾蒿们,经过雨水的滋养、阳光的爱抚,已经长得亭亭玉立,郁郁葱葱。端午这天一早,田埂上到处都是割艾蒿的女人和孩子。镰刀是前一天就磨好了的,天还蒙蒙亮,母亲们就叫醒孩子们,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,让孩子趟一趟端午露水。据老人们说,端午节这天艾蒿上的露水可以治疗和预防皮肤病,被端午露水浸过的人就不会得皮炎。孩子们挽起袖子,提起裤脚,让身体尽可能地裸露着,在艾蒿林中奔跑、嬉戏、打闹,浑身被艾蒿的枝干揉搓,让艾叶上的露珠打湿衣服,艾蒿地里飘荡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。
(摄影:文野)
割回家的艾蒿分成许多小把,给所有的门窗都插上,给没有时间割艾蒿的邻居送去一些。忙里偷闲的母亲们还会烧上几锅艾叶水,让孩子们泡澡。剩下的艾蒿,晒干了存放在阁楼上,夏天里,用艾蒿熏蚊虫,冬天里,用艾蒿熬水泡脚养生。谁家有女人坐月子,用艾蒿熬水洗头洗澡,可以预防月子病。
杜甫有诗云:“风来蒿艾气如熏,使君原是此中人”,一年又一年,孩子们在艾蒿的清香里、像一株株艾蒿那样旺盛地长大。如今,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,只是端午插艾蒿的古老习俗依然没有改变。
(图片来自网络)
宁眸写得不错